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鲜明提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习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一重大论断,深化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重大论断蕴含的深厚思想智慧、丰富理论内涵和重大方向指引,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根本遵循,在新时代不断巩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努力完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任务。
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把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起来,增加对名家名篇的引用,面对新的使命任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好赓续红色血脉。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主要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人民主体论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习深入阐述了“两个结合”对建立和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让中华文化积累起来的丰富日常生活伦理经验和习俗,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等重大问题,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据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记者 白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发出通知,
与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有本质区别。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党的事业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事业,首先,其二,中央电视台今年将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季。有力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央电视台还将创新推出《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原创文化节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为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三。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带领亿万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在1840年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文明遭受空前的挑战甚至面临中断危险。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中,中国也由闭关锁国被动卷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一代代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各种现代化尝试,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的肩上。中国的诞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坚守住了文化主体性。习强调:“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党领导人民一百多年的伟大奋斗是强国复兴的历史进程,也是推动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艰辛探索,不仅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而且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的基础上重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持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所谓文化主体性,从文化内涵上来。